● 勇者所懼 - 談「哭」!

        9月初載送女兒入住學校宿舍準備新生開學,內心當然很高興吾家有女初長成,想想從半夜必須睡眼惺忪、神智不清的被吵醒泡牛奶、換尿布,到現在女兒已經亭亭玉立,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人生方向,這一路走來真是點滴在心頭。可是另一方面卻又相當不捨,一個人遠渡他鄉,沒有爸媽隨身照料,會不會想家?會不會被人欺負?飲食可以適應嗎?......一連串的擔心,總歸一句就是捨不得!

        離開前,張開雙臂擁抱寶貝女兒,此時內心的翻攪為人父母者一定體會得到,真的很想哭!可是感覺週遭數十對同學、學長姐的眼睛好像正往這邊瞧著,不能!不能哭!一定得忍著。......就這樣憋得好難過喔!

  事後想一想,其實不必要這樣子。

        哭,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,從脫離母體開始,嘴巴一張開便是哭,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人是笑著踏進這個世界的。可是很奇怪,人類本能地擁有這份情感,卻又一直想盡辦法要逃避、要隱藏,男人總認為「英雄本無淚」,哭是女人的家當;女人則以為承認自己是弱者的人才會時常流下眼淚,以哭泣來抒發心中的鬱悶。我實在搞不懂!難道上帝就這麼不公平,在當初造人的時候,沒有把淚線裝到所謂英雄和勇者的眼裏?    所謂的勇者,難道是以淚線的有無來判斷的嗎?

  「至聖先師」孔子一向主張情感要適當而自然的流露,可是當愛徒顏回逝世的時候,孔子卻為他哭得極度悲傷,有門生來勸,孔子還不高興呢!    唐代孟姜女為了尋找自己的夫婿,敖盡風霜雨雪,走過千山萬水,最後還哭倒萬里長城。雖然這只是一段民間故事,但是你能說孟姜女在故事中的角色是軟弱的嗎?一個軟弱的人怎能敖得住百般磨難呢?    明朝的史可法是一位忠貞之臣,他領兵抗清,最後為國殉難,算是一代英雄了,但他不也是「常涕泣述其事以語人曰:『吾師肺肝,皆鐵石所鑄造也。』」

  可見,即使是聖人、英雄或再堅強的人,總會有他悲傷的時候,在這時候為何不可痛哭一場呢?這或許不但不會損害到我們的尊嚴,反而可能引起別人情感的共鳴,而使人能更深一層體會到我們的心境。這樣我們所要表現出來的情感、節操或意志,不是更能與人有所互動嗎?

  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正氣的表徵,他被元兵囚困了三年,雖歷經威脅利誘,卻仍然把持著一片忠心和氣節,寧死不屈。最後,不幸地要被砍頭時,他「臨刑,顏色不少變,南向再拜而就死。」這真是從頭到尾充滿了正氣。可是,讀了文天祥的傳記,除了感受到他的志節凜然之外,可能不會有太深刻的憾動。所以,我一直覺得文天祥在這個地方演的不太好,當他「南面再拜」的時候,應該要把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出來,泣不成聲地說:「彼蒼者天!吾已矣!吾不復效命於吾王矣!」這樣效果不是很好嗎?不但能使後人體會他的一股正氣,還能深深的被他的忠心和志節所感動,或許還會讓人留下共鳴的眼淚呢!    也許,文天祥本來就是這樣做的,只是替他立傳的人,為了要強調他的正氣,才會寫成「顏色不少變」。假如真是這樣的話,那可正是弄巧成拙了,文天祥在天若有知,必定還會泣不成聲的!

  哭,是抒發鬱悶一種很有效的方法,記得自己小時候就是很喜歡哭,常常為了一點芝麻小事,就呼天搶地的大聲豪哭。小孩子能夠這樣很快地把心裏的委屈表露出來,所以整天無憂無慮的,真令人羨慕!長大成人後並不是不會想哭,只是沒有勇氣哭!

        現在最想勉勵自己的一句話是:「勇者,想哭就勇敢地哭出來!」


一首歌與大家分享:

男人哭吧不是罪
(作詞:劉德華  作曲:劉天健)

在我年少的時候 身邊的人說不可以流淚
在我成熟了以後 對鏡子說我不可以後悔
在一個範圍不停的徘徊 
心在生命線上不斷的輪迴
人在日日夜夜撐著面具睡 我心力交瘁

明明流淚的時候 卻忘了眼睛怎樣去流淚
明明後悔的時候 卻忘了心裡怎樣去後悔
無形的壓力壓得我好累 
開始覺得呼吸有一點難為
開始慢慢卸下防衛 慢慢後悔 慢慢流淚

男人哭吧哭吧哭吧 不是罪 再強的人也有權利去疲憊
微笑背後若只剩心碎 做人何必撐得那麼狼狽

男人哭吧哭吧哭吧 不是罪 嚐嚐闊別已久眼淚的滋味
就算下雨也是一種美 不如好好把握這個機會 痛哭一回
(不是罪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